在北京拥堵的车流中,如果你留心观察,应该经常能看到这些身影:送酸奶的平板车,送水果的小货车,或者送蔬果的面包车……通常,你可能对这些车辆都不会特别留意。那么,再给你一个特写镜头。
某个烈日炎炎的夏天上午,北京甘家口一条临街的马路上,一家品牌酸奶的经销商正在拣货分装,旁边停着几辆等待拉货的平板车,等着把这些货物运送到附近的超市、便利店和餐馆酒店。完成这些活儿,少则半小时,多则一小时,加上路上送货和重新装检的时间,等这些酸奶再次进入冷柜之中,恐怕也是一两个小时之后的事儿了。在高达30多摄氏度的室外温度下,人多呆一会儿都会浑身汗涔涔的,更不用说这些长期呆在冷冻柜里的货物了,有些包装盒甚至已经被杯身上渗出的水珠浸得透湿。看到这幅场景,你是不是开始有些担忧家里冰箱里的酸奶了呢?
断裂的冷链
这是一个真实而普遍存在的场景,它反映了我国冷链物流中常见的问题—冷链断裂。
就像木桶效应一样,冷链的质量其实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,如果链条断了,也就失去了冷链的意义。这种断裂通常发生在中间环节,业内称之为“两边冷中间断”,即从厂门到商超店门(或者消费者家门)这一段存在的冷链断裂。
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,冷链食品(对环境温度有要求的食品)只有在全过程冷冻不断裂的情况下,才能真正保证食品安全。但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,提到食品安全首先想到的是生产过程,比较少关注流通领域对食品安全的影响。其实流通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合适造成的食品安全威胁一样很大。如果由于运输和储存中的问题而造成不新鲜,影响营养和味道变化还是小事,严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,可以等同于伪劣商品。
但是目前而言,我国冷链食品还远没有实现全程冷链。有数据显示,与美国、日本、以及欧洲国家80%~90%的食品冷链运输率相比,我国只有10%左右。
北京一位多年从事冷链配送的业内人士说,他曾在北京某大型冷链配送中心见过这样的场面:冷库的站台是开放式的,装车的时候,冷库大门就那么敞开着,门口的站台上堆满了货物,员工就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装车。若在炎炎夏日,时间一长必然会出问题。
劲往何处使?
与冷链物流薄弱的供给能力相对应的,是市场对冷链物流爆发性的需求增长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改变,近年来冷链物流行业的需求增长极为迅猛。有数据显示,以果蔬、畜产品、水产品及花卉为代表的冷链物流,交易额正在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另外一组数据是,我国已有的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%~30%,大约有90%的肉类,80%的水产品,大量奶制品和豆制品未满足冷链需求。
这种情况下,各方企业陆续加入到冷链物流服务中。但是由于我国冷链物流整体水平落后,缺乏有影响的全国性企业和典型案例,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模式和物流管理就成为了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。
就城市配送来说,有三种冷链物流模式。本文的三个案例,分别属于这三种模式。
一种是企业自营配送,这种模式是前些年大多数企业的选择,其中既有小规模民营企业,也有大型商贸公司。它的优点是可以专注于对客户的服务,销售和服务的柔性化较强。缺点是投资大,风险高。
第二种是第三方配送,也就是共同配送模式,近年来发展较快。它把多个客户联合起来,能对资源和信息进行高度整合。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公司是积极倡导这种模式的冷链物流企业,在十几年的运营中,积累了丰富经验,它认为物流公司的本质是为客户省钱。
第三种方式是自营配送与第三方配送相结合,也称1+3模式。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企业是上海的多利农庄。
近年来市场对冷链宅配的关注也在不断上升,有数据显示,冷链宅配近年的增速在100%以上,是物流业的下一个增长点。顺丰集团副总裁李东起近日也对媒体表示,顺丰做优选的真实意图是积累生鲜冷链的经验。据悉,国内两个知名物流企业也在筹划冷链宅配业务。不过国内最早涉足冷链宅配的还是沱沱工社,它更多是出于客户体验的考虑,选择自建冷链物流。经过几年运营和去年开始的整体性调整,沱沱工社已经逐渐解决了物流成本的问题,开始考虑区域化运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