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人爱跳槽是行业常态还是被逼无奈? In 指挥学院 @2025-11-02 03:15:38

很多保有实力的传统媒体仍坚持年年招聘应届毕业生,最后能够拿到offer的也是从长期的实习生中选拔出来的,很多是研究生学历、专业院校,毕竟知根知底,多少懂行,并且业务已经上手。这种“潜规则”早就在BAT流行,互联网经历快速发展大规模招人之后,现在也不好进了。而今年江苏广电、浙江广电、百视通都打出招聘范围是2018届,成为实习生只是应聘的第一步。

媒体人爱跳槽是行业常态更是被逼无奈

媒体快速进化过程中,也推动着人才进化。传媒从业者跳槽较为普遍,压力、晋升、薪水、公司发展前景都是考虑因素。传统媒体的往新媒体流动、小媒体的往大媒体流动,一般人不跳槽就可能原地踏步,实现不了加薪升职;有能耐的不跳槽就可能没办法发挥最大能力,受制于体制、受制于老板。

混出名堂的最爱自立门户了,比如高管、知名主持人、热门综艺节目导演、核心创作团队。这些人要么有广博的人脉资源、要么有较强的专业实力,这决定了其创业的市场号召力。但自立门户也不是容易的事,离开平台的主持人、制作人“沉寂”的也不少,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,市场残酷的淘汰机制也是“磨刀石”。

媒体新秀很容易成为跳槽“储备军”,一般入职两年是瓶颈期。入行第一年,在学校再风云的人物也是“菜鸟”,各种不适应都属正常,在没搞清状况之前,只能先学会服从上级;第二年,工作完全上手,对单位了解更深越能发现问题,单位没前景、岗位不匹配都成为“动摇军心”的因素;第三年,马上就是首次签约期最后一年,找到另攀高枝的下家,一狠心一咬牙就走了,未必不是好事。

当然,对工作较为满意的媒体新秀坚持走下去就少了麻烦,毕竟忠诚度还是很重要的。没有出路的可以保守按兵不动,而没有想法又能力不足的人最危险。因为这个行业不需要混日子的人,市场竞争越充分、改革力度越大,越需要寻求进步、不断成熟的人。如果这群人不能及时淘汰,企业将承担很高的人力成本,而“旧人力”或许将成为传统媒体彻底人事改革的发力点。

新进人才“快闪式”流失之拷问

适当的人员流入流出应成为任何行业保持发展的常态。但是,“快闪”就不正常了,何况是高门槛下招进来的优秀毕业生。

一位入职体制内媒体,在外事部门工作不到两年的同行说,我干的工作内容与自己应聘的岗位无关,我是学外语的,岗位是国际公关,但是我每天都在报文送文,给领导跑腿。而没有人在乎他曾经拿过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,那点对传媒行业的向往慢慢就磨没了。

一位入职体制内媒体,在外事部门工作不到两年的同行说,我干的工作内容与自己应聘的岗位无关,我是学外语的,岗位是国际公关,但是我每天都在报文送文,给领导跑腿。而没有人在乎他曾经拿过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,那点对传媒行业的向往慢慢就磨没了。

媒体对于新进人才的后续培养根本不够,能参加培训的也是少部分人,主要就是领导前来观摩讲话的几分钟,有培训的也成了做样子没有实效。你会发现花了大价钱外包的企业内部培训,已经变成人力部门的自嗨,拍照片充实业绩墙成了重点。而“自嗨”在很多节目的宣传中也很普遍。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在体制内媒体更为严重,毕竟淘汰不高,自嗨也是精神胜利法。本来有用的人才如果随波逐流,也会变得浮躁。

也有进入BAT旗下媒体当记者的朋友说,我还是搞文字工作,有点像文字搬运工,那些高科技项目发布与我没有任何关系,进不了核心圈子。还有进入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毕业生说,我们工作环境虽然自由,但是我们管理一片混乱,领导整天在发布会上大谈“生态”概念,但是我根本不懂,最后公司没能挣到钱,工资也发不出,生存成了问题,无心工作。

也有进入BAT旗下媒体当记者的朋友说,我还是搞文字工作,有点像文字搬运工,那些高科技项目发布与我没有任何关系,进不了核心圈子。还有进入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毕业生说,我们工作环境虽然自由,但是我们管理一片混乱,领导整天在发布会上大谈“生态”概念,但是我根本不懂,最后公司没能挣到钱,工资也发不出,生存成了问题,无心工作。

互联网企业追求开放,是不是真的开放很难说。在狂飙突进阶段,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创业公司,在选人用人机制上还不够成熟,缺乏必要的保障,轻易辞退员工、单方面毁约的时有发生。规模较大的传媒企业,存在山头林立的情况,打通壁垒实现内部人员流动、部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,只埋头做分内的事情不了解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,不凝聚人心,容易造成一盘散沙。

媒体人百科全书|广告人必备手册

微信ID:chuanmeishouce

媒体|数据|资讯|政策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机器学习 - 理解偏差-方差分解
iPhone SE 2022 听筒替换